【髓緣善恩32 情深義重見證生命奇蹟】
黃婉柔/高雄報導
「你現在有很會吃嗎?」「我現在每天都很有活力,喜歡運動爬山!充滿正能量!」捐贈者和受贈者初相見的互動,淚中帶笑,讓11月1日的高雄靜思堂蕩漾成一波波感動的淚海。在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滿32周年之際,全臺超過2000人共同見證骨髓捐贈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的初心,牽起醫療專業、志工與社會善念,共振生生不息愛的循環,看見生命最動人的力量、生命的奇蹟、愛與勇氣。
中華⺠國⾎液及骨髓移植學會葉⼠芃理事長。
自1993年10月24開啟第一場骨髓捐贈驗血活動開始,為了救人,慈濟骨髓志工全臺奔走,尋找萬分之一的機會,讓捐贈者和受贈者在第六對相遇。證嚴上人感恩因緣和合,過去誤以為是捐髓是龍骨髓的觀念,勸髓遇到非常多的阻礙,但骨髓關懷志工仍以大忍大智慧不惜辛苦去做,眾志成城,走過32年,讓更多人可以響應。
慈濟基金會熊士民副執行長。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32周年活動「隨緣善恩.情深義重」11月1日在靜思堂舉行,總共超過2000名來自全臺的慈濟人和民眾蒞臨見證生命奇蹟。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李啟誠、衛生福利部醫事司專門委員郭威中、中華⺠國⾎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葉⼠芃、慈濟慈善基金會副行長熊士民、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副執行長潘瑾慧以及多家醫療院所都派出代表蒞臨祝賀。
台灣造血幹細胞專家、花蓮慈濟醫院李啟誠副院長。
葉士芃理事長表示,自從十幾年前陪病人參加相見歡開始,就變成一定會參加的盛會。骨髓移植是很不簡單的事,除了醫護團隊很重要,病人要願意相信醫療團隊,要需要有捐贈者,需要有人驗血、檢驗、聯繫、溝通,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從李啟誠副院長手上接下理事長,他僅能代表協會和所有團隊謝謝大家。
捐贈者許超群露出腿部強壯肌肉,希望受贈者接受他的骨髓幹細胞後也能跟他一樣健康強壯。
熊士民副執行長表示,32年不容易,慈濟骨髓資料庫現在有49萬比資料,超過7000個重生配對。除了要感謝所有捐髓的超人和家屬、受髓者的家人,還有最重要的志工超人,一路陪伴說明,捐贈後仍持續陪伴十年,感恩慈濟人眾志成城,髓緣繼續流轉,讓愛生生不息。
李啟誠副院長表示, 殊勝因緣,感謝所有團隊,以及慈濟基金會,幫助很多東南亞因各種因緣來到臺灣治療的病人。他也感恩葉士芃理事長、骨髓幹細胞中心楊國梁主任領導的專業團隊,才能讓最艱難的配對成功,現在已經完成7600多對,願髓緣繼續流轉。
陳珏宇(右二)住了三個月的病房,獲得高雄醫學大學副教授楊家琪(左ㄧ)捐出骨髓幹細胞,改變了她全家命運。相見時他們兩家和孩子都互相擁抱。
衆所期待的相見歡,由洪雨萱演唱「在第六對相遇」,當年才26歲的她得到血癌,原本已經準備跟媽媽道別,最後幸運的獲得骨髓幹細胞捐贈而重生,她也成為慈濟勸髓志工,決定幫助更多人,擁有好歌喉的她以重生並有的身分演唱,為相見歡開啟序幕。
潘淑壬等待三年、準備超過一年的捐髓之旅,救了小女孩小昀,已經結婚生子的她緊緊擁抱小昀。
八對捐贈者和受贈者,有建檔十年配對成功,排除萬難捐出骨髓的市場總監陳峻穎,出身慈濟家庭的他,姊姊也是捐髓者,是機率微乎其微的捐髓姊弟檔。陳俊穎捐完髓覺得很感恩,因為父母把他生下來做到這件事,配對不是很容易,但自己雀屏中選,讓他可以完成人生的價值。
第三位受贈者王玉婷是護理人員,治療期間,最怕見到的就是醫生,怕醫生直接跟她說「不理想」。第一次化療失敗,在隔離病房一個多月沒有回家。當時7個月的孩子,現在已經七歲了。宣布配對成功那一天,兒子滿周歲。
受贈者努力不放棄生命,也有捐贈者努力堅持才終於捐贈成功。35歲的潘淑壬,在配對成功時既驚喜又感動,原以為捐贈之路將順利展開,卻因體檢時發現血紅素偏低而多次回診、施打鐵劑,歷經調理、等待,又遇上移植延宕,終於完成這場等待三年、準備超過一年的愛之旅程。現在已經結婚生子的她,相見歡時發現受贈者是小女孩小昀,更感恩自己有堅持,祝福小昀能健康長大。
洪旭芳第一次化療失敗,第二次的風險可能更大,而且第一次真的太辛苦,原本打算放棄,後來獲得配對,當他看到跟著造血幹細胞一起送來的捐贈者卡片,上面寫著「因為有你,我很幸福」,讓他們在隔離室完全看不到太陽和烏雲的地方,真的看到了光。
第四對捐贈者女士官廖孟軒因為母親罹患膽管癌過世,想到當年母親生病期間也曾經受到很多人的幫助,廖孟軒心中種下了要回饋社會的心願。而她捐贈時得知受贈者也是一位媽媽,為了捐出更好的幹細胞,廖孟娟常常去運動,當延遲捐贈時心裡很擔心對方,心地善良的廖孟軒更希望抱抱她,安慰這位媽媽一路走來的辛苦。受贈者王欣瑜表示,在臺大醫院難熬的時候,在病房裡支持她一路撐下去的動力,就是廖夢軒寫給他的卡片,讓她每天都記得要吃要笑。
而38歲的陳珏宇則治療過程艱辛,化療帶來嘔吐、發燒、脫皮及膀胱出血等痛苦,加上COVID疫情下的長期隔離,足足住在隔離病房三個月,成為史上住隔離病房最久的人。當她終於可以走出病房,伸出手感受最平常的空氣,都覺得珍貴。如今她已邁入第4年康復期,回首這段歷程,捐贈者改變了她全家的命運,最令她感動的是捐贈者、高雄醫學大學楊家琪副教授寫來的八字留言:「略盡棉薄之力、切勿掛懷」。陳珏宇緊緊擁抱楊家琪的太太。她說,「我的幸運都是醫院、勸髓志工、讓她更懂得珍惜生命與愛,也期許自己要將善意延續,付出實際行動回饋社會。」
而搭飛機從澎湖飛來的郭柏宏,覺得自己能幫助別人是很有意義的事情。他於2013年在母親的鼓勵下參加建檔,母親莊惠玲是澎湖慈濟志工,長年深耕環保、監獄關懷、愛灑與輔具平台等領域,他從小耳濡目染,將助人當作本分。他坦言:「我生活簡單,沒有什麼不良習慣,只希望能捐出最好的自己。」他也期盼,受贈者在重獲健康後,也能幫助他人,讓這善念繼續傳承。他的母親是一個很正直的人,在人生中一直影響著自己。也因為他,因為做健檢發現罹患血癌的蔡震宇獲得新生,如今已有一個三歲的小朋友。
年紀最大的則是63歲的林秀珠,她足足等了20年才等到骨髓,感恩捐髓者讓她開啟了新的人生,從家庭主婦變成為社會付出自己的力量。重獲健康後,林秀珠走出隔離病房,決定好好珍惜這個人身,做對別人有益的事。她積極投入臨終關懷,以實際行動回報社會,感恩所有曾幫助過她的貴人。她的兒媳也在今年八月完成造血幹細胞捐贈,這分「家人受助、再助他人」的善念傳承,不僅延續了母親的生命,也將大愛送給了另一位素未謀面的患者。
「如果說你曾苦過我的甜,我願活成你的願。願不枉啊願勇往啊,這盛世每一天。」捐贈者許超群清唱一段<如願>,獻給他的骨髓幹細胞受贈者。他說,「接受我的幹細胞體力一定升級兩、三倍,我以前爬百岳被稱為山中駱駝,但我也很會吃,剛剛我就吃了三個便當。」
外表黝黑、熱愛運動的許超群,說自己運動神經和耐力很好,開朗熱情的他,心思卻很細膩,等待十五年終於可以捐髓,從確定可以捐贈,他就每天折紙鶴,每折一隻就許願「希望你能活」。當受贈者林峻毅走上臺,許超群終於見到朝思暮想的受贈者,兩人抱在一起痛哭久久不能自己。
許超群看到這個世界上「另一個自己」,他問林峻毅「現在很會吃嗎?」讓眾人在感動的淚水中又笑出來。2017年確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的峻毅,化療過程中曾血氧驟降至65%,靠急救才保住生命。他說,整個人變得很陽光,每天早晨我都感恩我的捐贈者。「他讓我重生,我也感受到他的愛。」他希望藉自身經歷,傳遞「善念相助、生命相連」的信念,並立志孝順父母、幫助他人。
恩情千言萬語都難以表達,點水之恩成為善的漣漪。重新回顧生病無助與絕望的時刻、治療的艱難與重生的喜悅,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成立32年來,在茫茫人海中奔走、建檔,拜訪,只為讓更多即將墜落的生命可以被接住,讓更多有力量的熱血因為愛而重逢,共同見證愛的力量,點燃生命,不只是醫學上的第六對相遇,更是集結無數的祝福,見證生命的奇蹟以及生命最動人的力量。